民国时期的梧州工业(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0-12-08来源: 本站 打印

梧州市是广西工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便拥有机械、纺织、冶炼、医药、化学、电力、火柴等行业。1933年,梧州有工厂716(其中小作坊和手工业占大部分),资本总额242.7万元(银毫),有工人4700多人,动力1279.64千瓦。梧州工业资本投资占广西4(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工业资本总额的73%,在广西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梧州工业自古至今大体都以沿江设点为主。北宋元年钱监建于北部桂江河畔;晚清以后出现的炼锑、造船、船机工工业,主要在浔江和西江南北两岸设厂;20世纪2040年代先后发展的硫酸厂、制药厂、炼油厂、火柴厂和糖厂则相对集中在浔江北岸,并逐步形成河西工业区。

轻工业。轻工业是梧州最具特色的产业。19世纪末鞋帽业进入兴盛时期,皮革及皮革制品逐步弛名,形成了梧州早期的轻工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梧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广西主要出口基地,商贸、航运业兴起,粤、港、澳商人纷纷到梧投资办厂。1919年,梧州创办第一家玻璃厂,随后相继出现10多家手工生产的玻璃作坊。1921年,广东商人集资创办火柴厂,后来,发展成为官僚资本企业。1937年,从广东先后传入干电池和陶瓷制造技术。此后,随着出口贸易发展和文化交往而出现了数十家从事印刷业务的小厂。1945年,植物油料加工厂开工。1949年,梧州轻工企业有玻璃、火柴、电池、陶瓷、印刷、炼油工厂6家,另有皮革、五金、服装鞋帽3大门类的手工业作坊数十家。

化学工业。梧州化学工业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黄绍在梧州三角嘴创办梧州制弹厂。聘请德国工程师作技术指导生产黄色炸药TNT,制造枪弹和手榴弹。1920年任职于广州无烟火药厂的博士与中山大学李敦化教授策划筹建硫酸厂,因战乱未能实现。后马君武到梧州任广西大学校长,于1927年向广西省政府提出在梧州筹建硫酸厂,并得到广西省政府采纳。同年拨款56万元(银元)从德国引进硫酸生产技术设备,于1932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梧州硫酸厂,日产10吨工业硫酸作军工、医药、化肥生产原料。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梧州时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梧州有私营生产硫酸、硝酸、硝盐、碱砂、肥皂等小厂和个体回收废机油、废煤油、松香下脚料的小企业。另外,有配制发蜡、雪花膏、香水等化工手工生产作坊共20余家。至40年代后期,这些小厂和作坊,因苛捐杂税、货币贬值、市场萧条,大都陷入困境。

梧州涂料生产和使用历史悠久。到近代,西南各省盛产油漆生产原料桐油,经水路运集梧州转销国内外各地,每年有2000吨,其中1500多吨经香港销往欧美各国。40年代后期,梧州市手工业生产者以桐油炼制光油(清漆,又称熟桐油)在市场出售,开始生产商品性油漆。20世纪40年代,梧州手工业者以陶钵明火加热把桐油烧成光油与生桐油一起销售,供造船、建筑、木器、家具生产使用。

梧州松脂资源丰富。早在20世纪40年代,梧州一些县乡的群众就将采割的松脂用火锅直接加工,生产松香和松节油,年生产松香百担(每担50公斤),供应各省市加工油漆、肥皂。1946年,筹建梧州松脂厂,由于资金、技术、材料三大难题无法解决,直到梧州解放时,尚未形成生产能力。194912月,市军管会接管梧州松脂厂,1950616日,该厂生产出中国第一箱机制松香,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机制松香的历史,同时开创了中国蒸汽法生产松香的新纪元。

纺织工业。近代梧州城乡居民已有木机手工织造棉麻布的习惯,清光绪二十年(1894),染厂有振东、太盛、远生隆、万盛等10家,多为手工业作坊,门市部设在市区,厂址多在火山脚下。1930年,广东新会人黄伟庭在梧州开办广西枧厂,因竞争不过同行业,于1934年增设单、双幅铁木织机,织造毛巾,定名为广西前枧电机织造厂,开创梧州织毛巾历史。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广州沦陷后,穗、梧航线中断,纱布行业经营困难。1944年之前,梧州有镜记、泰盛、新世界等七八家作坊式手工业织布厂。梧州染坊也有100余年历史,1945年,梧州光复后,前枧电机织造厂逐步恢复生产,并改名为西华工业社,进一步发展毛巾生产。到临近解放时该社发展到有铁木机、手拉脚踏木和织布机共37台。

医药工业。19349月,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在梧州三角嘴创办制药厂。全厂职工40多人,设厂房3间,主要生产牛痘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维生素B1、阿斯匹林等。该厂是当时广西唯一一家制药厂。19524月迁往南宁,改称为广西人民制药厂。

食品工业。梧州食品工业历来比较发达。民国时期,梧州中秋月饼以质量上乘,驰誉两广。有名的制作月饼酒家、饼屋达七八家之多。1935年问世的冰泉滴珠豆浆颇具特色。用冰井泉水做成的霉豆腐渣,是食品中之一绝。民国后期,广西第一家机制糖厂在梧州建立,结束了桂东南地区依靠外地供应食糖的历史。梧州毗邻广东,与美食之都广州及港澳等地交往频繁,经济文化较多受外来影响,因此,近代的梧州食品加工尤为发达,有“食在梧州”的美誉。食品业在梧州近代工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梧州解放时,有酒坊33家,色酒厂18家,糖厂1家,酱园22家,腊味店8间,屠宰场2个,饼屋7间,还有不少糖果作坊和豆制品作坊,全城食品加工业不下百家。

机电工业。1920年,梧州广成兴机器厂、艺兴昌器厂等相继成立。其中最大的是广成兴机器厂,有工人30多人,车床8部,制造“马临”电船的160匹马力柴油机。19211936年,为梧州现代机器业发展时期,从事机器修理业务的民营工厂主要有合和隆、安兴、西南等机器厂8家。其中,西南机器厂有工人50人,可制造金矿碎石机、碾米机、20匹木炭发动机并可裱一吨重的零件。此外,还有从事铸件业务的广安铸件厂、联兴铸造厂。据《广西年鉴》载:“民国23年本省僻处边陲,工业向属落后,民营新式工厂使用动力者仅梧州、南宁二地有之。”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西江航运不景气,机器厂的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关门停业,有的转行。抗日战争胜利后,梧州工商贸易有所恢复,往来船只增多,机器业短暂复苏,但已大不如前。

船舶工业。梧州造船历史悠久,所造船舶种类繁多。清末至民国初年,天和机器厂建造安装132千瓦的柴油内燃机轮船。随着运输量的不断增长,梧州造船业得到较大发展。40年代,全市船舶修造及船机企业发展到33家。木驳船和木质机动船已逐步成为梧州水运事业的主船舶。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中期,梧州遭日机反复轰炸,船舶业损失惨重。最具规模的天和机器船舶修造厂,残值仅为1000元港币。许多厂家纷纷倒闭或搬迁,梧州修造船已元气大伤。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所恢复。但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整个行业经营十分困难。至1949年剩下个体经营者不足20家。

电力工业。19154月,商人余瑞初等兴办梧州电力公司。151011日,为市商埠局接收,由民营改为公营,定名市电力厂。1932年夏,市电力厂总装机容量860千瓦。同年8月,省政府将市电力厂更名梧州电力厂,直接由省经营。19348月,省政府将梧州电力厂改名为广西电力厂,统管全省电业。省政府利用广西电力厂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先后建立了龙州、八步、桂平等分厂。1935年,广西电力厂(不含各分厂)装机总容量960千瓦,年发电量223万千瓦时。1936年,总售电量173万千瓦时,其中市政生活用电占68.81%1940年初,梧州开始疏散,广西电力厂迁桂林,留梧州部分改称为梧州电力分厂。1942年,省政府将广西电力厂和广西自来水厂合并,改组为广西自来水电力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桂林,梧州设办事处。19448月,日本侵略军侵梧,梧州水电厂重要机器设备紧急疏散到苍梧长发乡。沦陷期间,日本侵略军等无法利用梧州水电厂设备供水发电。抗日战争胜利后,梧州水电厂筹备恢复供电供水,梧州电力供应逐步恢复。1949年,供电量300.33万千瓦时。解放前夕,在中共梧州城工委组织领导下,梧州水电厂工人开展了护厂斗争,使国民党企图破坏水电厂的阴谋未能得逞。19491125日,梧州解放,梧州水电厂照常发电供水,全市灯火通明迎解放。

蕴故而知新。梧州作为广西工业的发源地,在广西工业发展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梧州的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梧州工业经济正在大踏步地向前推进。(何敏汉)

 


30年代的梧州市自来水厂全景

 


30年代的梧州电力厂办事处